2006年主編《武漢通史》時的皮明庥
皮明庥主編的《武漢通史》,共7卷10冊
武漢晚報記者鐘磬如
今天,被稱為“武漢通”的著名歷史學家、武漢市社科院研究員皮明庥下葬,他1日因病在漢去世,武漢晚報記者昨天聯(lián)系上他的夫人,得知皮老生前就囑咐家人,自己的后事從簡。皮明庥1931年出生在江西萍鄉(xiāng),曾任武漢市社科院副院長,為武漢寫史60多年,共發(fā)表300多篇文章,出版30多本著作,享譽全國。
他一生為武漢寫史
上世紀50年代初,皮明庥被選送到漢口高級步兵學校學習。1953年他調(diào)回武漢工作后,深感武漢是中國近現(xiàn)代政治、軍事大事的多發(fā)之區(qū),因此很自然地將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學研和武漢結合起來,開始了對武漢史的關注。
但在當時書店和圖書館的書架上,很難尋覓到武漢史的專著。他曾在自己主編的《武漢通史》前言中提到:社會上對武漢史理解,一半是殘缺不全的記載,一半是傳說猜測。譬如武漢城市源頭何在?武漢何時入楚?漢口何時形成?武漢何時建市?這些即使是“老武漢”,也有些茫然。這些,都是皮老研究武漢城市歷史的動力。
1978年夏天,本已調(diào)至北京一家中央機構的皮明庥毅然重返武漢,并到武漢師范學院歷史系教書,此后他寫了三十多本書,內(nèi)容多屬武漢城市史研究。
皮老的學生、江漢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涂文學告訴記者,“七五”期間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規(guī)劃項目,把武漢和上海、天津、重慶一起定為全國城市史研究的重點城市!爱敃r我就隨皮明庥先生參加項目,進入到武漢城市史的研究中,此后多年,老師一直囑托我們要把城市文化史的研究進行下去,為當下的武漢發(fā)展服務。在武漢,像皮明庥老師這樣一生心無旁騖地研究武漢城市文化的學者是絕無僅有的。”
對于轟動一時的中山艦修復、陳列工作,皮明庥先生提出了不少建議。中山艦博物館館長王瑞華告訴記者,皮老當時堅持走訪中山艦幸存官兵和目擊者,寫成的《中山艦史話》一書對大家了解中山艦幫助非常大!爱敃r中山艦打撈上岸后,在陳列方案方面多有爭議,目前我們看到的中山艦陳列,就是皮明庥先生主張、支持的,他認為這樣的陳列方式能最大限度地保護船體,維護起來也經(jīng)濟許多!
他挖掘出知音文化、木蘭文化
知音文化和木蘭文化已成為武漢兩張亮麗的名片,也成為非遺項目,皮明庥對其研究和挖掘工作的貢獻不小。
皮明庥先生致力于知音文化的研究,他堪稱是“知音”的“知音”。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武漢知音文化研究會會長姚偉鈞評價說,皮老對知音文化的研究是開拓性的!吧鲜兰o90年代,知音文化還是武漢城市文化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皮老獨具慧眼,提出應該加大對知音文化的研究發(fā)掘!
從2005年開始,皮明庥四處尋找資料,精心打磨三年,寫成了20余萬字的專著《高山流水知音江城》,填補了知音文化專著的空白。這本書全面收錄了“知音”的史料、傳說和相關文獻記載。武漢地方志專家董玉梅曾作為助手,協(xié)助皮老編著此書,她說,“當時皮老已是70多歲高齡,堅持前往蔡甸勘察鐘子期故里。對于遠在浙江海鹽縣的伯牙學琴地以及泰山上的高山流水碑、知音亭的考察,是由我前去完成的,他對于我收集回來的圖片、資料也很關心!
皮明庥也為武漢城市文化的另一張名片——木蘭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做了一系列工作。上世紀50年代初,他初到武漢市后,就在黃陂區(qū)進行工作和探訪。皮明庥還在《四庫全書》中查到康熙、雍正時編纂的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就已經(jīng)將全國有關木蘭的詩文、游記匯入了黃陂縣的條目里。皮明庥還在不同場合和不止一篇文章中提到,要爬梳古籍,清理地方志書,匯輯木蘭史料和傳說,讓黃陂成為全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收藏木蘭文化實物,設計木蘭課題研究等。
他推動了起義門的復建工作
在皮明庥幾十年的史學研究成果中,對辛亥革命的研究是絕對繞不過去的。他還是起義門復建的主要推動者。
他對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興趣,起始于1951、1952年他在漢口高級步兵學校所舉辦的政治教員訓練隊。他曾在一篇隨筆中回憶:當時在好奇心和歷史癖的驅(qū)動下,我從張之洞路(今紫陽路)紫陽湖附近走向直通起義門的首義路,那是一條砂石路面,凹凸不平,起義門已經(jīng)非常殘破,剝落的城磚被附近居民、農(nóng)戶用來砌棚屋草房,一派荒郊殘景。
辛亥革命70周年紀念前夕,皮明庥為了寫《武昌首義史跡巡禮》小冊子,步行或騎車在武漢三鎮(zhèn)尋訪,又再次踏訪起義門。而后他向武漢市委、市政府呼吁,成為當時復建起義門的主要推動者。
鄭自來是當時參與復建工作的武漢市文管處的工作人員,他回憶說,皮明庥先生提供了不少起義門相關的資料和圖片,也為當時參與設計的中南建筑設計院工程師向欣然提供了一些建議。
皮明庥對辛亥遺跡的考證遠不限于起義門,長江大橋南岸山坡上的孫中山紀念碑及漢口、武昌等地的烈士墓,都是他實地走訪目擊中進行證實的。
(作者:鐘磬如 編輯:連明明)